泉州人大欢迎您!|   保密提醒
首页>专题>文明让生活更美好

一盏灯,一片爱:新泉州人周婷婷与孤独症群体的温暖守望

[2025-10-23 15:32]


泉州,是一座满溢人间烟火气的城市。在这座浸润千年文脉、饱含人间温情的土地上,一位来自哈尔滨的“新泉州人”,以明灯照亮孤独症群体的人生希望,更用爱心为他们编织无限可能。她便是周婷婷 —— 扎根泉州十一年的“新泉州人”,更是坚守八年、为孤独症群体点亮生命之光的志愿者。


从艺术殿堂到公益现场:一场源于共情的奔赴

1979 年出生的周婷婷,自幼便在外婆的剪刀声里埋下了艺术的种子。后师承翟文秀、杨民兴等剪纸大师,她不仅成为中华文化促进会剪纸艺术委员会会员、福建省剪纸协会会员,更担任泉州剪纸艺术研究会首届秘书长。其作品《海丝之路》《海丝泉州?纸上奇遇》《时代记忆?闽台缘》等,或被博物馆永久收藏,或入选全国大展。

然而,一次偶然的触动,让她的人生轨迹转向了另一条充满意义的道路。得知师兄家的孩子患有孤独症后,周婷婷以自己最擅长的剪纸技艺,轻轻叩开了特殊群体的世界。她投身公益的初心,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于是专为孤独症儿童开设剪纸课程,从最简单的折纸、握剪刀、剪基础图案教起。

孩子们或许行为刻板,或许不善表达,但当他们渐渐将剪纸技能熟记于心,当一张张红纸在指尖蜕变为栩栩如生的作品时,周婷婷真切看到了艺术的疗愈力量。她带着孩子们摆摊,让他们在探索自我价值与尝试交易中学习社会交往;她为孩子们举办个人作品展,让剪纸成为他们与世界对话的独特语言。


从随性而为到有序耕耘:一场信念指引的蜕变

周婷婷成长于一个乐善好施、古道热肠的家庭,母亲是她最好的榜样。耳濡目染间,乐于助人成了她刻在骨子里的习惯,多年来始终默默投身志愿活动。当发现剪纸这门看似寻常的手艺,能为孤独症群体带去片刻宁静与创造的喜悦时,她便以这门手艺为联结彼此的桥梁。

自此,她将这份来自家庭、发源于内心的善意,与手中的剪刀、红纸紧密相融,持续为孤独症群体带去色彩、温暖与陪伴。而她自己,也从最初一名普通志愿者,一步步成长为公益活动的组织者与策划者。

2022 年 10 月,周婷婷在泉州市东南公益协会发起 “星禾少年 —— 孤独症成长守护计划”,从技能培训到社会融合,为孤独症群体及其家庭构建起全方位支持网络。她邀请志愿者教授书法、珠绣、簪花等传统技艺:有的孩子由此学会制作非遗文创,有的孩子更创作出惊艳四方的艺术作品;她牵头组织专项活动,为孤独症群体搭建展示才艺的舞台,让他们带着热爱走进大众视野。

2024 年 11 月,由她牵头筹备的“非遗星工坊”正式启动 —— 这个由孤独症儿童亲子家庭与志愿者共同运营的空间,承接非遗体验、文创定制等业务,真正为特殊群体打开了自主就业的大门。


从冷眼孤影到众行并肩:一场真诚赢得的共鸣

周婷婷的公益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她曾被人调侃为“艺术乞丐,到处化缘”,也曾被人指责“不务正业”,甚至被质疑组织活动的初衷,但她始终一笑置之。这份从容的底气,来自于无数温暖的回馈:

她以坚守换来了“星星少年”梓恒过马路时脱口而出的“婷婷老师”;以陪伴换来了志炜见面时抛下妈妈、奔向她的拥抱;以付出换来了孩子们节日里的暖心祝福;以专业换来了家长们发自内心的感谢;更以十年如一日的坚守,换来了越来越多家庭的信任与追随。这些瞬间让她坚信:“不是我在守护他们,而是我们彼此照亮。”

微光汇聚,成为周婷婷志愿路上的前行动力。即便在简陋环境中,她仍咬牙坚持 ——家人的理解与身边人的支持,是她最坚实的后盾:女儿乖巧懂事,让她能毫无后顾之忧地投身志愿工作;同为“新泉州人”的妹妹周丹丹,常为姐姐组织的活动出钱、出力、出人力;徒弟陈华更将工作之余的时间都用于参与公益活动,甚至成了她最贴心的“哭替”(每当有人谈及周婷婷的公益之路,陈华常忍不住落泪,深知她一路走来的艰辛,因此大家戏称她为“哭替”)。她们都懂她的不易。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爱心人士被周婷婷的坚持打动,纷纷加入助残队伍,为更多孤独症群体带去温暖与美好。

如今的周婷婷,既是孤独症群体的好老师,更是他们的 “大家长”,还多了一个温暖的称呼 ——“星光姐姐”。她以热忱之心丈量志愿的深度,以大爱之心拓宽公益的广度,在泉州这片土地上,书写着一位“新泉州人”的责任与担当。

她的故事,是真心与爱心交织的乐章,是温暖与守护浇灌的花朵,是孤独症群体安心的港湾,更是一座城市温暖底色的生动注脚。截至 2025 年,“非遗星工坊”已培养非遗技艺人才 200 余人,举办融合活动 260 场,带动 43 人实现就业。这些数字背后,是无数家庭重燃的希望灯火,更是每一颗“星星”绽放独特光芒的见证。

(作者系泉州市孤独症关爱服务促进会宣传部部长 陈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