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人大欢迎您!|   保密提醒
首页>研究探索

加强法制宣传推进全民守法

文章来源:洛江区人大常委会 [2015-06-24 10:37]

洛江区人大常委会课题组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保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将全民守法与立法、执法、司法一并作为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要求突出强调。然而,推进全民守法是一个长期、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它包括立法、普法、司法、执法、守法、法律监督等各个环节。民众要守法,首先要有健全完善的良法,其次要知法,最后要有守法的良好氛围,包括执法机关的规范执法,司法机关公正司法、监督机关及时有效的法律监督等,本文着重结合工作实际,从普法的角度对做好全民守法工作进行一些粗浅的探索。

       一、促进全民守法的意义

       我国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各种利益矛盾相互交织,只有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基础性工作,才能让社会治理的目标在法治的环境下实现。而社会治理说到底就是依照法律来治理社会,这便使全民守法成为必然。

       (一)全民守法是建设法治国家的基础

       亚里士多德说过:“虽有良法,要是人民不能全都遵守,仍不能实现法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有机融合、紧密相连,只有大力推进全民守法,让守法成为全民自觉意识和真诚信仰,才能提升各类守法主体学法知法遵法的自觉性,调动各类守法主体崇法用法护法的主动性,推进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建设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

       (二)全民守法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保证

       我国已经迈进中等收入国家行列,这一阶段的重要特征就是社会进入矛盾多发期,甚至社会矛盾有可能相对激化。实践中出现的个别地方治安恶化、上访增加、群体性事件上升等都是这一特点的体现。另外,伴随着城镇化进程,失地农民增加、城镇居民就业压力加大等都有可能引发一些社会问题。而法是调节利益关系、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大力推进全民守法,努力让守法成为全民自觉意识和真诚信仰,将有效促进政府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从源头上减少各种矛盾的产生,促进民众依法维护权益、表达利益诉求,促使各种社会矛盾的解决依法纳入法治轨道,为社会和谐稳定提供重要保证。

       二、做好普法工作,推进全民守法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通过普法五年规划的持续推进,普法依法治理五年规划的有效开展,“法”字已深入人心,公民的法律意识正在逐步形成和提高,普法工作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成果,但还存在不少不容忽视的问题,与依法治国方略的推进极不相适应。体现在:

       (一)对法制宣传教育重视程度不够

       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在加快经济发展的进程中,认为抓经济发展功绩明显、抓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功绩难见,有的地区或部门把这项工作只作为年度综合目标考核的极少内容,导致一些领导干部对法制宣传教育工作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在一些地区为促使广大干部群众认真学好相关的法律知识,每年都要进行了一次普法考试,本是一项良好的措施,却存在走过场嫌疑,如将试题事先作出答案发到参考人员手里,考试题目多为打“√”打“×”或填写“A、B、C、D”,参考人员考试时,就拿着答案“√”、“×”或者填写“A、B、C、D”,对每道试题到底是怎么回事根本不知其所以然。还有一些普法考试为开卷考试,但一间考室几十个参考人员连一本书都没有。有的甚至把普法办发下来的普法读本束之高阁。

       (二)普法对象被打折扣的现象比较突出

       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制定的每个五年普法教育总体规划要求,普法教育是指有接受能力的公民,重点是各级领导干部,公职人员、执法人员、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在实际的工作开展中,一些地区只重视领导干部、公职人员、执法人员、企业经营管理者,而忽视了村民、居民、企业职工、个体工商户、医务工作者等的普法教育。有些地方领导干部、公职人员的普法教育连基本的学时都达不到,更别说是村民、居民、企业职工、个体工商户了。特别是学校对普法教育的缺失,尤其是初中毕业未升入高中的这部分未成年人的普法教育更为脱节,导致青少年犯罪突出。例如去年某中学学生结伙互殴导致一死一伤,酿成两个家庭的巨大悲剧;再如今年五月份某中学学生勾结校外辍学青年围堵殴打本校同学,导致同学脑震荡及右耳膜破裂的惨剧;前两天某中学学生随意殴打老师和同学等现象,无不叫人痛心。近年来青少年犯罪率不断飙升,跟学校法制教育没到位有着直接的关系。

       (三)无专门普法机构和专职法制宣传教育队伍

       从“一五”普法开始到现在,从省到县的普法工作领导机构一般是依法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如依法治县工作领导小组,具体办事机构是依法治县工作领导小组下设的办公室,各乡镇也设相应的机构。但不论是领导小组,还是其下设的办公室,多数都是放在司法行政部门的法制宣传教育处(科),实行的是两块牌子、一套人马,上级直接领导是依法治理领导小组,一直延伸到乡镇,都属虚设的工作机构。各县普法依法治理安排部署、组织协调等工作,主要靠县司法局的业务科室即宣传科具体承担,而且在工作人员上人数极少,比如,县级这一级普法工作机构一般工作人员只有2-3人,有的甚至只有1人,到乡镇这一级一般只有一个分管政法工作的领导具体分管,具体工作人员是一个身兼多项工作的司法助理员甚至只是一个非在编的司法协理员,如此宏大的一项社会工作与如此少的工作人员和办事机构是很不适应的,难以把这项工作扎实深入推进。

       (四)手段较为传统单一

       从“一五”普法到“六五”普法,已经开展了近30年的普法教育了,但是绝大多数地方组织开展普法宣传教育还只是停留在挂横幅、贴标语、出板报、上大课、设宣传橱窗、发宣传资料等形式上,而采用这些形式进行普法宣传,往往不能准确把握各个层面尤其是基层人民群众的思想脉搏,要么是针对性不强,使教育内容与现实情况和现实需求不合拍;要么是内容过于简单,造成群众只知法律名称而不知其内容;或者是资料内容过于专业详细,致使很多群众未必能看得懂、弄得懂、用得上。个别地方推出微信普法、法治微电影、微动漫,但在数量上、题材上以及普及范围上都非常有限,很多地方既没有意识,也没有经费和人员从事相关的创新,收效甚微。因此。从学法的方式上很多人感到是老一套、不切实际、比较空洞,学法没有积极性。

       (五)基层普法“四难”问题突出

       一是人员难集中。当前,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化和农村产业结构的变化调整,农民从业日趋于多样化,“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纯种田农民日趋减少,而外出经商、务工的人员则越来越多,再加上农村人口本来就居住分散,因此,很难将人员集中起来。二是时间难安排。农村生产劳动的季节性比较强,在家务农的人员在农忙时早出晚归,在田里忙耕种;农闲是则忙外出打工挣钱做生意,很少有空闲时间坐下来学习;而外出经商、务工的人员则常年不在家,因而普法的时间难以安排。三是内容深浅难易程度难把握。由于农民文化水平普遍低,做事看问题又比较现实,因而普法的深浅难易程度很不好把握。普法讲浅讲简单了,收不到理想的效果;讲深讲复杂了,群众又难理解、听不懂、记不住,既影响群众学习法律的积极性,又影响学习效果。四是普法工作及效果难考核。对于各级各部门来说,由于认识不够,普法宣传没有纳入综合考核的内容之中,更未能像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计划生育等工作那样列入一票否决的单项考核内容,具体开展工作情况及取得的成效很难统一考核,农村农民学法的成效更是无法考核。这就导致普法教育工作责任不实。

       三、对落实工作措施,推进全民守法工作的几点建议

       孟德斯鸠说过“法律能见成效,全靠民众的服从”。要推进全民守法,厉行法治,懂法是基础,普法应先行。因此,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形成的基础上,要让法律成为全民的信仰,就必须针对不同系统、不同行业、不同单位、不同类别、不同人群,分类分层次有针对性地开展普法宣传教育,让老百姓愿意听、听得懂。

       (一)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

       国家政权机关依照法律授权代为行使公共权力,而各级领导机关、领导干部在实施法律、行使公权力的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无论过去还是现在,官员的言行对我国社会心理的影响至关重要。因此,推进全民守法,必须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官员率先垂范,才能带动全社会守法、遵法、用法。思路决定出路,思维决定行为。作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组织者和参与者,领导干部应率先树立对法律的敬畏意识,养成法治思维,模范遵守法律。古人云:“畏则不敢肆而德已成,无畏则从其所欲而及于祸”,因此,对法律的敬畏之心是法律得到自觉遵守的原动力,树立法治思维是使法律成为信仰的必要条件。所谓法治思维,就是指党委执政、政府行政、司法施法时,要体现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公正司法、敬畏法律、崇尚法治、慎用权力,按法治需要、法治原则、法治规范分析、判断、解决、处理问题,使之合宪合法,符合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思想活动及行为过程。领导干部提高法治思维能力,就要主动学习法律,积极宣传法律,自觉守法,为全民守法率先垂范。具体应做到以下几点:一是摒弃选择性适用法律的思维模式,牢固树立宪法法律至上、权由法定、权依法使的法治观念,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高度自觉;二是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越界越轨,做到不仅在公开场合、集体活动和有人监督的时候严格要求自己,而且在私人场合、无人监督、无人注意的情况下保持头脑清醒,紧绷遵守法律这根弦,不碰法律红线、不触法律底线,时时处处用法律规范自己的行为,自觉坚持依法行政、依法办事;三是严格落实违法责任制,任何人只要违反法律,就要依法追究其责任,绝不允许出现执法和司法的空白点。

       (二)执法和司法人员应秉公执法

       执法、司法是法律实施的关键环节。执法和司法者的守法意识决定着法律实施的效果是否正确有效,进而很大程度地影响着全体社会成员对国家法治状态的切身体验和基本判断。行政执法人员要坚持依法行政,严格依照法定权限和法定程序作出行政行为;谨慎、合理、合法行使自由裁量权,自觉维护国家法制统一;转变执法理念,将执法过程与向行政相对人受法制教育过程有机结合;自觉接受广泛的执法监督,不断提高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的能力和水平。司法人员要坚持公正司法,严格执行法律规定、准确适用,将办案过程变为说服、引导群众相信和尊崇法律的过程,在化解各类矛盾的过程中体现法律价值和司法智慧,让公众真切感受到法治带来的实惠和便利,让依法表达诉求、维护合法权益成为公民的自觉选择,让依靠法律、信任法律、信仰法治成为全社会的情感归宿。

       (三)健全普法宣传教育工作机构和人员

       一是在机构建设上,要及时完善领导机构,大力加强办事机构建设,特别要把县级依法治县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建设成有组织、有编制、有人员、有场所、有经费的常设机构,明确办公室的职能和编制,县级普法依法治理办公室编制人员为5-7人,设主任1人,副主任1-2人。乡镇这一级在政府部门设置一个2-3人的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科,使其从上到下形成一个严密的工作办事网络,所有的普法依法治理办事机构其主要职能就是负责本地区的普法依法治理工作,推进全民守法工作局面的有效形成。

       二是在普法队伍上,首先,要通过对人才资源的有效整合,建立一支以公、检、法、司为主体,广泛吸收区直各部门及其他组织的法律专业人才组成专业普法讲师团定期深入到辖区各机关、企事业单位、各中小学举办法制讲座,形成相对稳定的专业的法制宣传教育队伍;其次,要不断组织退休司法干警、律师、学生等热心志愿服务人群开展普法宣传教育活动,实现普法教育和志愿服务事业的有机结合和同步发展;再次,组织社区矫正对象组成“阳光普法服务队”开展相关法律宣传活动,增强其法律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并带动更多人员参与到普法教育活动中来等,推进普法工作的全员参与性,推进全民守法工作取得实效。

       (四)分类化解不同对象的普法难题

       一是在普法教育的内容上,以宪法为主线,再针对不同层次、不同对象将与其工作、生产、生活等密切相关的内容,采取以案说法、一问一答等方式统一编制〈〈干部普法读本〉〉、〈〈职工普法读本〉〉等普法读本。全国普法办或者省市普法办要组织专家教授针对不同对象的学法内容进行法律常识讲座,并制成光盘向各级普法办事机构和社会发行,使不同层次的普法对象能够像听一首歌带一样听到看到专家教授的法律知识讲座。

       二是在学法的方式方法上,对干部、公职人员、执法人员主要以法制讲座和自学为主。对企业职工和农(居)民,主要以法制报告会和法制夜校宣讲法律知识为主。对大中小学学生将普法内容纳入教学计划,并将学法考试成绩占一定分值计入升学毕业成绩,同时充分发挥学校法制副校长的作用,将“三定”即定期为学生开展法制讲座和法律知识有奖竞猜活动;定期到辖区各学校组织法制教育图片巡回展,协助学校加大校园法制教育和安全保卫工作;定期会同有关部门在学校周边人员密集重点场所,组织法制宣传活动作为一项长效机制,使之制度化、常规化。对个体工商户应当采取摊位学习法律和试题个人作业为主。尤其是对于对个体工商户和企业职工,特别是私营企业的职工,劳动社会保障部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普法依法治理部门应联合作出要求学法时间应达到30-40学时的法制教育时间,对达不到要求的应作出相应的硬性保障措施。

       (五)营造良好的全民守法氛围

       民众守法意识既是立法的精神源泉,又是法律实施的社会保障。创新普法形式,深化“法律六进”,善于运用现代化的手段,采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让老百姓听得懂、能接受、愿参与,才能激发广大群众学法用法的热情,使法律成为全体公民约束自身行为的共同准则,使依照法律维权、履行法定义务和社会责任转化为全体人民的自觉行动。

       一要结合活动,突出趣味性。主要可以通过组织开展法律知识有奖竞猜活动、法律知识竞赛、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观看法制影片、法制文艺节目演出、法制宣传服务日活动等一系列寓教于乐的活动,增强普法的趣味性,从而形成多渠道多角度普法的格局。

       二要利用节日,突出集中性。结合每年的“税法宣传月”、“12.4国家宪法日”等重大节日,编印与其相关的法制宣传资料发放到各级各部门,利用人民群众赶场日,向其广泛宣传法律法规知识。各种新闻媒体应开设法律知识之窗,各级各部门、特别是广大农村、社区要有固定法制宣传专栏宣传法律知识,同时,利用板报、墙报、有线广播等宣传工具进行法制宣传,以形成浓厚的学法氛围。

       三要拓展普法阵地,突出多维性。首先,在抓好传统的板报宣传、“以案说法”等宣传活动的基础上,积极开展好法制文艺宣传活动,并在各地电视台创办“以案说法”专题节目,充分利用文艺节目和电视台的巨大感染力和影响力;其次,充分发挥新媒体信息传递方便快捷的特点,采用微信推送、qq群、微电影、微动漫等新兴传媒方式,扩大普法的覆盖面;同时,充分挖掘各地区传统文化中的法治元素,积极建设具有地方特色的法治文化广场、文化长廊、文化园等,并注重发挥其作用;注重加强各类法制教育基地及村(社区)图书室建设,并发挥其渗透作用,让普法宣传更加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实际。

       (六)形成重法守法的正确导向

       市、区县、乡镇党委、政府要将全民守法工作与经济工作一样,列入重点目标考核范围。考核目标要明确,内同要具体,重点要突出,机制要完善。对于党委依法执政、民主执政、科学执政,对政府依法行政、依法办事、行政复议、行政诉讼、行政许可、行政强制、行政保障、行政服务,对公、检、法司的公正司法情况大排查,如有无错捕、错判,有无人情案、关系案、金钱案,发回重审率、案件执行率情况,法律援助率、人民调解率、学法考试率情况,平安建设、法治文化建设等方面都应列入考核范围。同时,市对区县、区县对乡镇都应明确由谁来考核、考核结果要如何运用,并且赏罚要分明,不能做好做坏、做与不做一个样。要有效运用考核结果,把能不能依法办事遵守法律作为考察识别提拔干部的重要条件;作为单位集体和领导班子个人评先评优的重要依据。

       推进全民守法,是一个系统工程,加强法制宣传只是其中一个环节。要实现全民守法,建设法治国家,需顶层设计与社会创新并重、立法执法司法改革与法治信仰培育同步,任重而道远。只有多管齐下,让法治精神融入每个公民的血液,才能真正实现法治国家的宏伟蓝图。

 

                                                                                                                                        执笔人:陈巧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