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人大欢迎您!|   保密提醒
首页>县(市、区)人大动态

打好监督组合拳 助力“世遗典范城市”建设

[2023-06-13 10:46]

2021年7月“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项目申遗成功后,泉州市、鲤城区分别提出创建“世界遗产保护利用典范城市”和“活古城”战略。鲤城区人大常委会主动融入发展大局,打出监督“组合拳”,持续监督推动古城保护、非遗活态传承和文旅经济发展等工作,助力“世界遗产典范城市”建设。


紧盯古城改造 推动原真修缮


鲤城区坐拥世遗泉州古城核心区,拥有8个世界遗产点、81处文保单位,以及众多古迹、特色民居、传统街巷等,是泉州历史文化的集中反映。区人大常委会将古城保护工作列入重要监督议题,先后组织《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泉州市海上丝绸之路史迹保护条例》《泉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等执法检查,开展“生态修复,城市修补”、古城街巷综合提升、老旧小区改造等工作专题调研、视察,向区政府提出“要正确处理好古城保护和城市发展的关系”等一系列工作建议。
在区人大常委会跟踪推动下,区政府出台《文保单位巡查工作方案》《文物保护单位“六位一体”管理方案》等文件,率先在全省范围内成立8个街道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按照“最小干预”原则,加快推进李贽故居、施琅故宅、小山丛竹、锡兰侨民旧居等文物保护修缮工程;策划生成府文庙片区宋元古城、城南片区宋元古市等六大历史片区改造工程,努力古城古韵实现“最大还原”。
区人大常委会还成立人大代表古城保护提升专项活动小组,实施常态化监督,并组织人大代表开展流动履职、邻里圆桌会等活动,倾听收集各界对古城保护的意见建议,转交区政府落实。如今,鲤城区已改造提升74条街巷、161个老旧小区、371宗“第五立面”、修缮或整治各类古建筑上千宗,古城在保护传承中迎来美丽蝶变。由区人大常委会领导直接挂帅的金鱼巷微改造工程更是获得中国建筑学会建筑设计奖“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创新”类一等奖。


调研古建保护修缮工作

关注非遗弘扬 促进活态传承


非遗传承,生生不息。鲤城共有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72项,其中国家级4项、省级15项。如何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这些宝贵遗产,是一项重要课题。
“建议对非遗实施整体保护,维护乡土文化的生存空间”“给予非遗传承人相应身份地位和发展空间,让更多的年轻人愿意继承和发扬”,陈舒、吴旭淳等区人大代表多次提出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建议,区人大常委会充分吸收,并通过执法检查、资料查阅、实地走访等方式深入一线,聚焦调研主题,找问题、想对策、提建议,形成多份调研报告,提出系统的改进措施、建议和审议意见。
这些意见建议得到了区政府的高度重视,将传承非遗文化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全面实施传承人提质、传承队伍提升、非遗进校园、传习所创设工程。已设立省、市级大师工作室22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20家;创设非遗人才交流平台,成立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会;引导非遗技艺进校园,在辖区中小学开设校本课程,增强青少年群体文化认同感、归属感;常态化开展非遗夜市、非遗展演,承办各类文化节活动,全方位展现非遗风采,提升影响力。


调研非遗进校园工作

致力法治护航 形成多维保护


区人大常委会充分发挥人大职能优势,主动作为,2019年以来先后开展7部相关法律法规的执法检查,并加强对“法、检、公、司”等部门检查督导,要求主动服务大局,创新工作机制,提升履职实效,为建设“世遗典范城市”提供坚实的法治保障。
全区司法、行政机关认真贯彻区人大常委会的工作要求,成立“法、检、公”牵头的古城保护联盟,“文物长”制度、文保单位和古建筑“巡更打卡”、传统建筑构筑物收储等制度相继推出。
区法院设立全国法院首家文化遗产法律保护展馆、海丝史迹保护巡回法庭,建立文保单位司法保护档案,处置化解相关纠纷30余件,其中审结的涉苏廷玉故居物权保护纠纷案被评为福建省自然与文化遗产保护十大典型案例。区检察院打造富有鲤城特色的“检察护宝”品牌,设立“检察护宝观察点”10处,聘任古城保护公益诉讼观察员53名,发出检察建议8件。公安分局在旅游核心区建立街面警务站,布建人流密度统计分析预警系统和动态人脸识别系统等一系列智能化、信息化系统,为古城提供有力安全保障。区司法局首创“鲤小司”普法剧场,自编、自导、自演数十部普法短剧视频,用群众喜闻乐见宣传方式开展普法宣传,推动古城保护理念深入人心、见效于行。


召开《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执法检查汇报会

聚焦文旅融合 推动产业发展


以建设“世遗典范城市”为契机,大力推进文旅产业融合发展,一直是鲤城区人大常委会的工作重点。早在2019年,区人大常委会就开展全区旅游工作专题调研,提出“挖掘历史文化资源,推动文商旅融合发展”工作建议。在每年的监督工作中,既开展文旅各项专题监督,也结合日常监督工作强调推动文商旅融合发展,如在听取审议区政府重点项目、数字经济、招商引资等工作报告时,提出“把握申遗成功机遇,深度挖掘古城文化底蕴,加快文旅产业发展和布局”“发展数字文旅特色产业”“打造海丝文旅消费集聚区项目,引进更多的文创、动漫、旅游、影视等产业项目入驻”等审议意见,持续推动文旅产业发展。

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首先要“把准脉”“诊对症”“开好方”。2022年,区人大常委会成立人大代表文化旅游发展专项活动小组,开展“古城旅游接待能力”重点课题调研,围绕“吃住行游娱购”六个方面,全面分析古城旅游发展“三项优势”、接待能力“五个不足”,提出整合提升“五点建议”。在连续多年调研基础上,2023年又专项听取和审议区政府文体旅游产业发展情况的报告,从全局视野提出四条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审议意见,交区政府进一步贯彻落实。

在区人大常委会持续推动、持续跟踪下,区政府制定《“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专项规划》,实施“旅游+”攻坚、“数字+”融合、“商业+”孵化、“项目+”扩张、“品牌+”培育五大行动计划,着力打造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国家5A级旅游景区。鲤城区《文旅经济发展三年行动方案》《促进民宿加快发展实施意见》《推进新型文商旅融合发展的若干措施》等一系列政策相继出台,进一步推进鲤城文化、商贸、旅游大融合、大发展、大繁荣。


调研酒店、民宿建设工作

2023年来,鲤城大动作频频,文旅发展焕发新活力:首届“海丝泉州”数字文创博览会、首届中国电影编辑周相继举办,人民文学出版社创作基地、蔡崇达出版工作室落地鲤城,多部影视剧、综艺节目在鲤城拍摄,众多文化大咖、影视明星共聚鲤城,名人文化游、宗教文化游等10条精品旅游路线正式出炉,宋元梦华录沉浸式街区等10个文旅体验项目加速推进,进一步激发了“世界遗产保护利用典范城市”创建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