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28 15:23]
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泉州自宋元时期便是重要的对外经济与文化交流窗口,长期以来,各民族在此繁衍生息、共同发展,全市56个民族俱全,少数民族人口31.2万人 ,占总人口的3.5%。近年来,福建省泉州市人大常委会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强化监督,推动城市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
今年7月,市人大常委会领导带队开展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 ,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的专题调研,全面了解各地民族工作有关情况,强调要坚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推动融合发展,拓宽各民族全方位嵌入的实践路径,促进各民族在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交往交流交融。
在掌握民族工作实情的基础上,市人大常委会强化对民族政策落实情况的监督,确保各项政策落地见效。市、县均建立民族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市人大常委会把民族乡村振兴工作列入专题调研重点内容,压紧压实相关部门责任,协同推动民族乡村共同发展。
在市人大常委会的监督推动下,泉州打造出共育民心相通“新家园”、奔赴共同富裕“新道路”、构筑共享共治“新格局”的“三新”模式:全市打造好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月、“三月三”文化节、“福籽同心爱中华”泉州展、“福籽同心·爱在泉州”等活动品牌,建设泉州丝路文化艺术展览馆、俞大猷纪念馆等11个省、市、县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讲好泉州民族团结进步故事,推动“四个与共”“五个认同”深入人心。充分挖掘泉州海丝文化、非遗文化等闽南特色文化内涵对民族工作的独特价值。2023年9月,“刺桐博物之城”中的闽疆、闽藏、闽宁文化馆开馆,打造对口支援成果展示、招商引资、文化合作的交流窗口,促进泉州与三地之间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财政部门每年投入600余万元专项工作经费用于扶持民族乡村建设,近五年争取各级民族发展资金6000多万元,落实挂钩帮扶资金1188万元,充分提高少数民族发展资金使用效率 ,既实现了脱贫致富 ,又促进了乡村振兴和产业发展。全市48个民族村(社区)集体经济收入全面超过20万元,其中,100万元以上12个,50万元至100万元之间 16 个。
全市将民族事务纳入共建共治共享社区治理格局,着力推动城市民族工作与社会治理有机融合,解决外来少数民族群众就业落户、社会保障等问题,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培育了晋江阳光社区、丰泽区源淮社区等12个城市民族工作典型。
来源:人民代表报
作者:黄晓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