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人大欢迎您!|   保密提醒
首页>监督工作

泉州:加快建设新型工业化强市

[2024-08-16 12:32]

泉州是我省制造业重地,一直以来,做大做强制造业、稳住工业基本盘是泉州经济稳中向好的关键一招。近年来,泉州市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决策部署,传承弘扬、创新发展“晋江经验”,以创新推动产业链高质量重塑,及时召开全市新型工业化推进大会,制定《泉州市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实施方案》,系统谋划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新型工业化强市。

 

空间破局,大抓园区标准化建设。土地资源不足是泉州工业发展的最大瓶颈。两年多来,泉州市抓住国务院赋予泉州盘活利用低效用地的试点政策机遇,大范围、大规模、大力度推动园区建设,提高土地和厂房使用率。经过两年多的实践,泉州园区标准化建设得到上级高度认可,8种建设典型、3个政策方案在全省全面推广。

数实融合,培育新模式新业态。深入实施绿色数字技改,全市7000多家规上企业有约八成开始了数字化转型。力推数字转型,数据转化为生产要素,柔性制造、规模定制,推动企业可以实现“100件下单1周交货”,大大降低生产成本。引进联通智慧轻工军团、中移物联网等数字化服务商落地泉州,为企业数字化提供优质服务。与华为公司共建实训基地,为企业培养输出数字化技术方向人才。


创新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新引建中国机械科学总院海西分院泉州创新中心、福建省集成电路创新实验室等8家高水平科创平台,累计达28家。推出大院大所市场化运作 “5条措施”,推动院所造血能力显著提升。提出“政策漫游”,把企业异地研发中心、异地联合创新孵化中心、创新工作站等纳入泉州创新布局,享受科技创新券等政策支持。推动出台工业设计能力提升三年行动和配套政策,发起成立“泉州市工业设计创新联盟”,推动泉州工业设计由传统外观造型设计逐步向技术集成运用的现代工业设计转变。

增强韧性,铸强县域产业链。细化梳理出每条县域重点产业链竞争优势和任务清单,同步抓建链、延链、聚链、强链、补链。组成3个工作组,开展深入调研,初步摸清全市县域重点产业链方向与画像,框定各县域产业链发展方向、细分领域。结合龙头企业扶优培强行动,建立产业链关键环节核心企业库,加快培育一批链主企业。进军上下游,增强链条自主可控性。积极嫁接新技术,产业衍生战新产业,加快培育核医疗、AI+制造、工业机器人、增材制造等未来产业细分链条。

供需发力,稳工业大盘。打响“国潮泉州”“泉州优品”品牌,“出海”“扩圈”两手抓,搭建供需对接桥梁,为企业找销路、找市场,有效对冲市场需求不足影响。发展工业旅游,发布工业旅游电子地图,推动流量变销量。引导抱团“走出去”,2023年组织3200多家次企业参加230多场国内外展销活动,取得积极突破。深化国际产能合作,携手侨亲共同拓展合作空间,建立海外展销中心、跨境电商产业合作等,共同拓展泉州优品出海渠道。大力拓展新兴国家市场,对俄罗斯、对中东、对非洲贸易实现快速增长。

2024年5月29日,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表决通过《福建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决定》,以法治的方式,将党中央及省委关于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决策部署转化为全省人民的共同意志,进一步明确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总体要求和重点任务,为泉州推进新型工业化工作指明了发展路径、提供了法治保障。下一步,泉州将以园区标准化建设推动国土空间高质量重构、以创新推动产业链高质量重塑。聚力焕新升级传统优势产业,加快发展新兴产业,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积极争创全国新型工业化试点城市。

抓县域产业链培育。通过“十个有”(即有细分赛道、有链主、有供应链协同、有项目支撑、有园区载体、有科研平台、有场景活动、有“一链一策”、有产业大脑、有领导挂链)成体系推进,梳理产业链竞争优势和任务清单。市、县分级抓,突出差异化协同,形成合力。

抓创新促应用。立足产业基础,大力推动产业场景创新赋能,以场景换产业,以场景引企业,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一是优化产业布局。积极拓展新能源、新材料、大健康等新赛道、新业态,推动产业向新向绿向未来发展。二是推动场景招商。大力推进“场景创新牵引、先进技术撬动、全产业链延展”的新型招商方式。三是持续开展院所与企业对接。大力提升大院大所市场化运营和自我造血能力,推动大院大所与企业做对接、找应用、找需求。

抓两项国家试点扩面。泉州已成功入选全国首批制造业新型技术改造城市试点,正在争创国家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城市试点。要着力推动两个试点政策扩面。一是大规模设备更新。充分发挥试点城市中央财政专项补助资金的引导作用,分领域分链条继续梳理一批强链补链重大项目清单,组织实施设备更新改造项目扩容,带动全市各重点领域生产设备加速更新升级。二是全产业智改数转。通过数字化链式转型、龙头标杆,带动全行业企业智改数转。力争用两年时间完成600家企业数字化转型,计划投资超3.5亿元。

“一园一品”。聚焦园区主要产业,补齐研发设计、物流仓储、电商直播等业态,打造更多专业园区。一是分批次创建。针对产业链相对集聚、具有一定产业规模和特色的区域产业链,以“带动性、集聚性、根植性”为标准,推动创建一批“一镇一品”“一园一品”。二是推动创新要素进园区。结合细分产业链需求,因地制宜在园区布局共享中心、3D打印、云设计平台等向园区集聚,推动大院大所、行业协会进园区,工业设计进园区,公共平台进园区,实训基地进园区。

抓战新产业。立足传统产业有中生新、高端化升级,将产业链条向前延伸,挖掘一批战新产业、未来产业。一是建载体。加快38个战新园区建设,加快创新要素导入,引导战新产业优先落园区,形成“一园区一战新产业”。二是促提升。围绕“有中生新”“小中做大”,培育壮大扎根泉州产业生态的战新产业。依托先进研究院、装备所等大院大所,重点推动机械装备产业通过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助力传统产业整体跃升为战新产业。

 

来源:《人民政坛》2024年第6期

作者王虎文、郑良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