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16 15:23]
2025年7月,泉州古城。钟楼指针滑过下午四点,头戴簪花围的姑娘们纷纷举起相机,镜头里“罗克照相馆”的老招牌沁出温润米黄包浆,鬓角的茉莉花串,正与中山路骑楼廊柱灰塑的缠枝莲纹在斜照里连成一道流线。多次重游泉州古城的旅人品啜一口石花膏的沁甜,悄然唤醒味觉记忆……
同一时辰,古城各处生机迸发:西北笋浯溪上,“龙翔刺桐”闽台龙舟赛战鼓擂动;西街天台“抬头遇见鲤”文艺展演氤氲时空;研学人群穿梭巷陌,在石板路上叩问历史……
泉州古城西街一隅(陈英杰/摄)
当世遗之城泉州的烟火气与厚重的历史文脉交织共生之际,恰逢《立法法》赋予设区的市立法权十周年。泉州以法治为根基,将这场熔铸传统文脉与现代城市生活的实践,锻造成世界遗产保护利用的典范。
2015年夏,对泉州立法者而言,是一个关键节点。初获立法权,各方需求纷至沓来。首部实体法该立什么?泉州市人大常委会9楼会议室内,市人大常委会有关领导和法工委负责同志一致认为:“宋元时期,泉州港是东方第一大港,光耀全球,必须用法规守住这些‘会说话的历史’,也为泉州申遗助力。”
其时,泉州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海丝起点城市,却面临未定级不可移动文物的保护困境。2016年初,经报市委同意,泉州市人大常委会把海丝史迹保护立法作为第一部实体法启动起草。2017年元旦,《泉州市海上丝绸之路史迹保护条例》施行——这部吸纳120余条市民建议、经过几十次修改、历经三审的法规,创造性将未定级史迹纳入保护,填补国家立法空白。
2017年9月,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张德江在第二十三次全国地方立法工作座谈会上指出,《泉州市海上丝绸之路史迹保护条例》“加强‘海丝’史迹保护,彰显地方特色。” 这一评价,标志着泉州立法探索得到国家层面的肯定。
历史文化的脉络从不局限于孤立的史迹,更浸润在城市的水脉肌理与街巷格局之中。唯有将单点守护延伸为全域覆盖的立体网络,方能让千年文脉在整体性保护中绵延不息。市人大常委会坚持问题导向、强化守正创新,以先行性、创制性立法积极打造引领性、标志性制度成果,为此,开启了立法从点到面的系统性拓展:《泉州市海上丝绸之路史迹保护条例》聚焦海丝史迹的点状保护,如明珠般精细守护;《“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世界遗产保护管理条例》则覆盖 22 处史迹及关联环境,完成从“文物保护”到“遗产治理”的跨越;《泉州市华侨历史遗存保护条例》守护华侨乡愁记忆,凝聚侨心侨力;《泉州市市区内沟河保护管理条例》以八卦沟、小八卦沟等历史遗存内沟河为核心,系统守护承载城市记忆的水脉线性廊道;《泉州市中山路骑楼建筑保护条例》兼顾居民权益与风貌留存,突出街区整体性;《泉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加强顶层设计,“保用结合”,实现活态传承;《泉州市文化旅游发展促进条例》推动文旅融合,打造特色品牌。
目前,泉州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立法已形成“点上精护、线上贯通、面上统筹”的三维保护网络。这种“立法分层+功能互补”的体系设计,既留存历史原真性,又激活当代价值。海丝史迹保护条例、骑楼建筑保护条例、文化旅游发展促进条例、华侨历史遗存保护条例等四部法规成为全国首创的地方性法规,为同类城市提供了可借鉴的范本。
泉州的立法智慧,在中山路骑楼修缮中化作砖石匠心。施工团队如城市考古者,从拆旧现场回收数千块胭脂砖。被水泥覆盖半世纪的“林万昌箱铺”等老招牌,经喷砂工艺精细剥离重生。如今,中山路不仅是“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更以“修旧如旧”的修复样板,斩获“2019-2020中国建筑学会设计奖二等奖”——每一块复位的红砖,皆是法治守护文脉的无声宣言。
修缮一新的泉州古城中山路骑楼
2018年7月,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栗战书来泉调研时指出,《泉州市海上丝绸之路史迹保护条例》《泉州市市区内沟河保护管理条例》《泉州市中山路骑楼建筑保护条例》“很有特点、很有针对性”。这一肯定增强了泉州持续推进系统性、创新性立法的信心。
漫步泉州古城,青石板下的综合管廊替代了街巷的蛛网电线,百年巷陌在“针灸式”微改造中焕新。这背后是《泉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等条例提供的法律保障。
为了精准把握古城“保护”与“利用”的平衡,法规指明了改造路径。分级活化:中山路骑楼在分级保护下蜕变为“十步一非遗”的活态博物馆;合理利用:西街现代奶茶店与百年古厝和谐共生,得益于立法对“合理利用”的界定;风貌管控:为保护6.41平方公里历史城区风貌,实施严格限高管控,同时允许将闲置房产改造为民宿、文创空间、非遗展示馆等,激发经济活力;生态治理:内沟河治理立法要求清淤疏浚、恢复水清岸绿,并明确居民保护义务。居民参与治理,共享环境改善红利。
保护与发展的平衡之道贯穿始终,为文旅深度融合注入持续动力。泉州通过文化旅游发展促进条例、世界遗产保护管理条例等法规,明确依托历史文化资源培育“宋元中国?海丝泉州”品牌,推动文旅经济高质量发展。
法治守护下的古城保护成效卓著。泉州古城入选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创建名单(全省唯一),西街荣膺2024年文旅融合创新街区十佳案例,中山路获评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法治,正持续为这座古城注入历久弥新的生命力。
《海丝条例》实施三周年后,第三方评估显示:史迹点周边违规建设减少 87%,但史迹展示数字化不足。市人大常委会迅速启动专项调研,推动史迹点接入“智慧世遗”平台:游客在洛阳桥扫码可闻宋代工匠讲述“筏型桥基”故事;开元寺“智慧导览”日服务上万人,连八十岁阿婆都懂得点触“东西塔”看建塔动画。
这种“立法-监督-评估-改进”闭环已在泉州制度化。法规实施后并非束之高阁,而是有严格“体检”流程:一年内调研“初诊”,两年后执法检查“复查”,三年后评估“深度体检”。连续、多元的监督,赋予法规持久生命力。
“法规的生命在于执行,执行力就是治理能力。”市人大法制委员会有关领导强调,“我们不仅要立良法,更要促善治。”他递给我一份《关于全面推动地方性法规进入执法融入司法列入普法工作的决定》(“三入”机制),旨在构建党委领导、人大监督推进、“一府一委两院”实施、全社会参与的法规实施大格局。市委依法治市委员会将其纳入年度重点督察,市深改委转发各县(市、区)落实,省人大常委会法工委亦转发各市参考。泉州法规监督、执行,正从人大“独唱”走向全社会“大合唱”。
“关键环节,我们紧盯不放。”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有关负责人指着工作计划说,“例如针对法规实施配套制度的落实情况,我们会开展专项调研、听取报告、进行满意度测评,形成监督闭环,确保实效。”这套体系成效显著,促进了“法规不睡觉、落地见成效”。例如,发现骑楼修缮资金缺口后,立即推动设立“文化遗产保护公益基金”和创新捐赠渠道,为修缮注入“血液”。
金鱼巷微改造工程荣获中国建筑学会建筑设计奖
从法治实效到文明启示
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内,珍藏着蔡达峰、铁凝、洛桑江村三位副委员长对泉州人大工作的批示原件。而比批示更动人的,是法治实践中普通市民的故事。
中山路“侯阿婆肉粽”店主侯春兰因骑楼立法修缮焕新,生意涨了三倍,直言“修好了房,也修好了日子”;内沟河重现清波,沿岸居民陈阿伯惬意散步的身影,见证着立法守护的生态之变。朴实话语中,千年文脉的法治守护已化为百姓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十年间,泉州文化遗产立法占比超50%,数字背后是1900多处不可移动文物的新生。洛阳桥畔蔡襄祠新增数字互动屏,拉近历史距离;德化窑遗址陶瓷技艺成“国潮”顶流,走向世界;蟳埔渔女服饰吸引全球游客体验“簪花围”,成为文化符号。
暮色渐浓,开元寺东西塔在夕阳余晖中轮廓愈晰,与现代建筑群交织成画,诉说泉州的千年古韵与十年法治路。十年前,立法者以法治筑基;十年后,泉州人以活态传承焕新文脉。从骑楼滴水兽到内沟河潺潺流水,从世遗点数字化展示到百姓生活点滴改善,泉州实践昭示:历史文化遗产是打开可持续发展的“金钥匙”。当法治守护与活化传承同频共振,千年刺桐城正以“见人见物见生活”的中国故事,向世界递交文明共生的泉州答卷。
来源:研究室
作者:陈意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