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6-19 15:16]
据本报报道,我市首次探索“小快灵”立法,制定出台的《泉州市砂石资源管理规定》(以下简称《规定》),将于今年7月1日起施行。该《规定》着力规范砂石开采、矿区生态修复、剩余砂石处置等活动,旨在助推我市生态环境保护。更重要的意义在于,《规定》以新的立法方式,开启了我市“小快灵”立法的新时代。
泉州地处沿海,砂石资源丰富,是传统的开采加工区,长期以来,砂石资源为我市的基础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但不可否认,近年来,我市砂石资源管理存在着短板和问题,对生态环境造成不利影响,亟须出台地方性法规,推进砂石资源合理利用和有效保护。
针对这一事项,2024年,市人大常委会启动“小快灵”立法机制,通过调研座谈、征求意见、论证修改,运用法治思维和方式,健全砂石资源监督管理长效机制,努力促进砂石行业健康有序发展,推动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实现多赢。《规定》去年12月经市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并于今年3月经省人大常委会批准。这是我市首次探索“小快灵”立法出台的地方性法规,相比于《规定》本身,人们更关注“小快灵”这种立法方式,未来对城市立法创新的推动作用。
所谓“小快灵”立法,是近年来各地探索的一种新型立法模式,其核心特点是“切口小、周期短、形式灵活”,精准解决实际问题。这种创新立法模式契合地方治理日趋精细化的要求,被各地立法所青睐。
“小快灵”立法,大大激活了地方立法创新动力。这几年,很多城市都发挥立法贴近实践、贴近基层的特点,因地制宜出台了一批“小切口”、立得住、真管用的“民生小法”。比如,在安徽黄山,当地对徽州文书档案进行抢救与保护,但仍面临监管体制不健全、文书流失毁损等问题,为此,黄山市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黄山市徽州文书档案保护条例》,内容仅30条,直奔主题,形式简明。又如,在深圳,如今“叠床架屋”式的“条例”比例也越来越少,不设置章节、无过渡性条款的“若干规定”“规定”“办法”却大大增加。短小明快、精准管用的“小快灵”立法,不但节省了立法资源,还提高了立法效率和质量。
可见,我们要认真用好“小快灵”这一立法创新机制。
首先,在法规立项上,应讲究切小题目,切准要点。比如,在山西,事项相对单一的法规占比70%以上,不设章节的占比50%以上,有的授权决定只有短短7条800多字,简洁、明了、管用。其次,在立法速度上,应讲究以快制胜、高质高效。比如,上海浦东新区2022年出台了9部法规,在保证科学立法程序和充分调研论证基础上,最快2—3个月,最长大半年即出台。再次,在立法内容上,应讲究问题导向,便于执行。比如,辽宁出台惩戒严重失信行为规定,仅用12个“小篇幅”条文,治理政务、司法领域突出的严重失信行为;内蒙古制定额济纳胡杨林保护条例,被群众称赞“立一部法,只为保护一棵树”。
立法工作越到基层,越要找准解决现实难题的突破口。纵观全国,2015年立法法新修后,一大批接地气、热乎乎的“小法”不断出台,都是为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民生小事”。出发点虽好,但也要注意“小快灵”立法应着力避免陷入形式主义的困境,比如,盲目追求立得多、立得快;症结未找准,主题小但干货也少;原则性、规范性多,缺少可操作性;同质化、碎片化,重复立法和抄袭等。若如此,既浪费了立法资源,也不利于快速有效地回应群众呼声。
总之,“小快灵”立法重在务实管用、解决问题,这是提高立法质量的应有之义。伴随着《规定》的出台,泉州进入了“小快灵”立法的新时代,未来,我们必须在实践中不断完善,积累有益经验,努力做到有呼必应、条条管用。
来源:泉州通
作者:温文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