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12 10:43]
近年来,随着美国对我国加征关税以及欧盟绿色壁垒的加剧,原属于我国的纺织服装订单逐渐流向印度、越南等关税较低的地区。印度、越南等国家开始抢占我国纺织服装国际市场份额,同时对纺织机械的需求正不断扩大,泉州市的纺织服装出口受到冲击,并出现产业转移的现象。2025年1-7月,泉州市纺织品、服装(以下简称“纺织服装”)出口286.7亿元(占福建省同期出口值62%左右),同比下降5.6%。同期泉州市出口纺织机械、缝制机械及其零部件(以下简称“纺织机械”)9亿元(占福建省同期出口值60%左右),同比增长38.9%,其中出口额前三位的印度、越南、孟加拉国分别同比增长85%、152.4%、36.1%,均为全球纺织服装出口的主要增长国。纺织服装出口产业转移将对泉州市经济造成影响,主要表现为,产业外迁将削弱我市产业链的完整性和集群优势,高端纺织机械的出口将进一步冲击我市纺织服装出口份额。我市纺织服装面临“订单流失→设备输出→技术扩散→竞争加剧”的链式风险。需以“技术立基”战略为核心,通过制造能力升级、市场网络重构、政策精准托底三轨并进,将产业转移压力转化为价值链跃迁动力。为此,市人大代表、泉州海关副关长庄绍恭建议:
一是加速产业升级与制造能力重构。技术方面,建议政府推动设立纺织科创基金,支持开发智能工厂管理系统、功能性面料(如碳纤维)等核心技术。鼓励企业加大智能化设备研发投入,提升高端制造能力,通过技术升级建立行业“护城河”。商业模式方面,建议加大引导纺织机械企业从单纯的设备出口转向“技术标准+供应链”输出;引导纺织服装企业推广“小单快反”模式,依托跨境电商解决新兴市场客户库存痛点。
二是构建多元化市场与区域协同网络。进一步拓展东盟与“一带一路”市场,扩容“一带一路”展会基金,支持企业参与东盟区域产能对接会等,降低对美市场依赖度。依托泉州市纺织产业集群建立闽东南纺织产业集群联盟,推动上下游企业协同创新,共享技术、人才和市场资源,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
三是政策保障与风险对冲机制。短期缓冲方面,建议地方政府试点“纺织人才再造计划”,在当地建立智能制造培训中心,定向培训提升低技能工人,将原纺织工人通过再就业培训与储能制造、跨境电商等新兴岗位对接。中长期制度设计方面,建议推动构建“产业转移监测平台”,追踪纺织机械出口激增及纺织品出口陡降区域,预警产业链风险,引导本地企业优化产能布局,避免无序转移导致产业链空心化;推动纺织技术标准国际化,将绿色生产认证、3D打印工艺等转化为国际通用标准。
来源:代表工委
作者:庄绍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