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07 08:42]
当前,全球科技与产业变革加速,国家对科技自立自强要求迫切。值此“十五五”规划布局关键期,加速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锻造实体经济新质生产力,是泉州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的战略抉择。对此,省人大代表,泉州装备制造研究所副所长戴厚德建议:
(一)做强高水平创新载体。实施“一所一策”,集中资源支持中国科学院海西研究院泉州装备制造研究中心(泉州装备制造研究所)等长远规划型重点科研机构建设。参考东莞大湾区大学、宁波东方理工大学、福建福耀科技大学等模式,引入民间社会力量,打造泉州科教高地。强化其在高层次人才引育、高质量科技攻关、高能级平台建设、高水平产业创新中的作用,充分赋能泉州新质生产力发展和新型工业化建设。具体举措:出台专项政策,鼓励龙头企业与科研院所深度协作,共建联合实验室、共组产业化实体,激活“实验室经济”,探索“楼上创新、楼下创业”的模式。聚焦重点产业需求,绘制全球高端人才图谱,对战略科学家、产业领军人才及创新团队推行“一事一议”精准引进。大力支持泉州装备制造研究所控制科学与工程博士硕士点、电子信息工程硕士点及博士后工作站建设。对本地院校培育并留泉的高层次人才,给予专项政策支持,夯实本土人才根基。
(二)补齐产业化关键环节。聚焦智能装备、纺织鞋服、新材料、半导体应用等优势产业,以政府引导为核心、多元投入为支撑,规划建设现代体育产品、集成电路、石化等专业化、开放共享的中试熟化与转化基地,补齐实验室成果到规模化生产的关键环节。重点支持泉州装备制造研究所打造高性能电机驱动与功率电子系统中试基地、智能装备与机器人等核心中试平台,破解“实验室到生产线”瓶颈。
(三)激活企业创新动能。支持龙头领军企业,牵头组建现代体育产品等领域创新联合体,攻关产业前沿与“卡脖子”技术,承担重大科技专项,建设高水平企业研究院、重点实验室。扩大“科技创新券”覆盖与额度,降低研发成本;落实“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应用风险补偿与保险补贴,破除“不愿转、不敢转”,精准培育“专精特新”和“单项冠军”集群。
(一)前瞻布局未来产业。在巩固传统优势产业基础上,布局人工智能应用、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潜力领域。制定专项扶持政策吸引高端项目与团队,设立市级未来产业培育基金,提供“耐心资本”支持早期项目。
(二)数智赋能传统产业升级。攻坚“智改数转网联”(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网络化联接),设立市级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提供诊断咨询、方案设计、标杆示范、人才培训等一站式服务。对纺织鞋服、建材家居、食品饮料等优势行业,提供普惠性技改补贴和低息贷款,加速智能产线、工业互联网平台应用。每年重奖深度融合示范企业(项目),打造可复制的“泉州模式”。
(三)打造核心创新集聚区。提升泉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晋江经济开发区等主平台的创新策源与产业承载能力,推动专业化、特色化发展(如细分领域园中园)。高水平建设泉州科学城(或核心创新区),集聚高水平研发机构、科技服务、风险投资、高端人才,打造全球知名的现代体育产品城市等标签,构建“热带雨林式”创新生态。
来源:代表工委
作者:戴厚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