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人大欢迎您!|   保密提醒
首页>代表之窗

聚焦“十五五” | 杨远志代表:建设具有区域特色的高水平教育,强化泉州高质量发展人才支撑

[2025-08-05 18:11]

省人大代表、黎明职业大学党委书记杨远志就加快建设具有泉州特色的高水平教育提出三个方面建议:

一、加快构建具有泉州特色的现代高等教育职业教育体系全市现有全日制高校18所,在校生总数约19万人,每年培养毕业生3.6万人。2所高校入选省“双一流”建设计划,1所院校入选国家“双高计划”,3所院校、14个专业群入选省“双高计划”。多年来,我市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总体上办学规模逐步增长、条件保障稳步提升,但还存在高校“多而不强”、专业“泛而不精”等问题。高水平大学和专业总体数量较少,综合竞争力不强,服务支柱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专业不多,支撑城市创新发展能力不足。为此建议:①及早谋划“十五五”高等学校设置规划编制,坚持“一校一策”,谋划高等院校整合工作,新建1-2所公办高职院校。②设立专项计划,划拨专项资金,围绕泉州产业亟需的应用工科,重点支持建设一批学科群专业群,构建高质量学科专业体系。③加快泉州大学带、职教园区建设,加紧做大优质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增量供给,优化办学条件,推进高校新基建,提升办学竞争力和服务发展的水平。

二、加快完善构建“双向奔赴”“成就彼此”的产教融合体系。2010-2020年间,泉州人口增长65.38万人,是全国27个GDP万亿城市中仅有的三个增量不足百万的城市之一。拥有大学文化程度人数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有10个城市,北京、南京、上海分别为41.98%、35.23%、33.87%,泉州仅10.5%。反映了泉州在吸引或留住高素质人才方面仍与头部城市存在较大差距,影响城市和产业的持续竞力。究其原因,主要是产业与教育“合而不深”、财政投入“力不从心”、政策供应“雷声大雨点小”,校企双方在资源、人员、技术、管理、文化全方位融合不够,未能构建起产教融合命运共同体。为此建议:①深入总结泉州作为国家首批产教融合试点城市的建设经验,持续完善推动产教深度融合、校企深度合作的政策包。②设立专项计划,划拨专项资金,面向高等院校重点支持建设市域产教联合体、产业学院、产教融合实训基地,鼓励本土高校联合龙头企业、链主企业引进更多“产业博士”“科研博士”。③开展“引企入校”改革,引导有实力、有意愿、有情怀的行业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参与举办职业教育,推动校企共同承担“揭榜挂帅”,共同建设高能级科创平台、中试基地、技术创新研发中心和重点实验室。

三、加快布局具有海丝特色的闽台教育体系,提升开放合作交流能级。发挥泉州侨乡资源优势,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 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的意见》精神,积极推动台湾和港澳知名高校、应用技术大学与泉州高校合作办学,持续做亮做优“海丝学院”办学品牌。支持教师参与闽台培训项目、学术交流和科研合作。实施优秀青年科研人才“一带一路”专项培养计划,支持青年教师海外(境外)访学,拓宽教师国际化视野,提升高校的国际化水平和竞争能力。


来源:代表工委   作者:杨远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