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01 08:07]
“十五五”时期是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夯实基础、全面发力的关键时期,也是泉州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未来产业培育布局,实现从制造大市向创新强市跨越的攻坚阶段。泉州“十五五”规划基本思路中明确提出培育新兴产业集群、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攻方向和战略举措。为此市人大代表潘周展提出以下建议:
要立足泉州比较优势和产业基础,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做精不做多”的发展理念,精心筛选最有条件、最有潜力的新产业新赛道,不盲目抢风口。例如立足泉港、泉惠园区“油头—化身”能力,基于泉州纺织鞋服、半导体产业对高端材料的迫切需求,积极发展精细化工、前沿新材料。依托陶瓷产业优势,积极发展医用生物陶瓷、工业陶瓷、光学陶瓷、陶瓷纤维等功能陶瓷。依托纺织产业及科研力量,积极发展植入性材料、非植入性医用新材料纺织品等。
建议加大对泉州高校的投入,推动华侨大学工科院系在泉州校区复办,推动福州大学晋江校区扩大办学规模,支持泉州师院打造高水平应用型大学,探索设立泉州新型产业大学(学科),提升泉州本地高校的科研实力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水平,加强高校与产业的结合度,提升本地科研成果的转化,促进更多科技人才根留泉州就业创业。动态优化调整学科专业设置,校企共建人才联合培养基地,精准输送适配泉州新产业新赛道发展的人才。
泉州作为我省经济较为发达的城市,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城市规模的扩大,应制定合理的、适应泉州经济发展且具有一定前瞻性的城市规划。
(一)建议以当下新老城区道路管网改造及R1线落地建设为契机,制定和完善泉州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发展规划,并将其纳入泉州城市的整体规划中,进一步推动我市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和利用,以适应泉州经济的发展需要。
(二)针对泉州江海汇合形成的沿岸线和较长的海岸,建议进行合理的总体规划,按主导利用与资源优势一致性原则和生产力均衡布局原则,进行岸段功能划分,如留置各种自然保护区、风景旅游区和其他敏感性区域等,促进海岸防护、环境保护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在深港沿岸建设时同步规划建设深浅港航道沿岸(文旅)栈道、游艇码头等,建设具有泉州特色的海岸线经济带。
(三)在城市规划中积极探索低空经济等新兴的经济形态,形成泉州经济新的增长点。
目前全市各县(市、区)积极布局建设创新平台,但水平参差不齐,部分院所存在功能定位、服务内容同质化。建议持续完善科研院所绩效管理和考核评价体系,实行差异化财政经费补助,整合资源做大做强科研院所。可以举办“大院大所泉州行”活动,结合院所研究方向和各地产业基础,分门别类组织走进各县(市、区)开展精准对接、技术交流,进一步提升创新平台的独立造血能力。
完善招商考核体系,逐步淡化项目数量、投资总额等传统量化指标要求,引导各县(市、区)集中精力招引新质龙头项目、链主企业和关键配套项目。建议强化场景招商,定期发布应用场景机会清单,吸引人工智能、新材料、生物科技等领域企业参与场景建设运营,实现“以场景引企业、以场景换产业”。坚持产业链思维,更大力度支持链主企业增资扩产,依托链主企业的产业辐射力、市场影响力和资源整合力,精准招引上下游配套项目,打造搬不走的产业优势。
持续创新发展“晋江经验”、弘扬“松绑”放权精神,持续树牢“有限政府、有为政府、有效政府”理念,建立部门高效协同工作机制,持续提升惠企政策“免申即享”覆盖面,探索推出“随申兑”政策服务专区,推动惠企政策易兑、快兑,实现从“企业找服务”到“服务找企业”的转变,以数字赋能营商环境,持续打造服务型政府。
来源:代表工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