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我们学校历来重视思政课建设,以构建‘1+3’大思政课程体系为基础,以‘三融合’为抓手,教育帮助小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近日,在福建省新时代学校思政课建设推进会上,作为唯一一所小学代表作典型发言的是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晋光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曾旭晴。
扎根杏坛36载,曾旭晴希望每一个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初心始终不变。2023年当选全国人大代表后,她更是牢记自己“教育工作者”和“群众代言人”的双重身份,立足教育工作实际,聚焦教育热点问题积极发声,用实际行动诠释一名教育战线上人大代表的职责。
家校社齐发力
呵护学生心理健康成长
“教育就应该像阳光一样,给孩子们以温暖和力量。”这是曾旭晴一直秉持的理想信念。从教以来,她始终把孩子的身心健康放在首位。
去年初,一份《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报告》引发曾旭晴关注,报告显示青少年心理问题呈上升趋势。过去疫情期间居家学习不但让青少年人际交往受限,也导致部分青少年出现了网络依赖症、与父母沟通不畅等问题。如何帮助学生尽快适应学校的学习生活?带着疑问,曾旭晴定期同师生家长座谈,并走访各级行政主管部门以及泉州安溪、南安等地的10多所基层学校,收集民意,梳理成建议提交2023年全国人代会。同时,她在学校创设“红领巾超市”,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校内活动,以积分兑换奖励,激发孩子积极向上的动力与活力。
在曾旭晴看来,孩子的身心健康不仅关乎个人,还影响着每一个家庭。今年全国两会,曾旭晴将关注点聚焦罪错未成年矫治教育,建议加快推进专门学校建设,进一步健全罪错未成年人矫治教育机制,从未成年人的发展需求出发,帮助其掌握职业技能,让他们能顺利回归学校和社会。
发挥资源优势
把传统文化种在孩子心里
去年来,泉州簪花围火爆出圈。在晋光小学“流动的花园——簪花围头饰艺术实践工作坊”里,学生们在了解完刺桐花对泉州的重要意义后,亲自动手设计制作精美的刺桐花头饰。这是晋光小学“传统文化进校园”的特色课堂实践之一。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曾旭晴深知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我们的‘传统文化进校园’特色课堂,正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一种良好方式。”在曾旭晴看来,泉州拥有丰厚的历史积淀和众多优秀传统文化,近年来,学校充分挖掘和发挥泉州特色资源优势,将南音、高甲戏、提线木偶戏等优秀文化引进校园,结合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特点,开设涵盖戏曲、国学、书法、团扇、簪花等多种传统文化课程作为本校特色课程,让孩子们在欢声笑语中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于润物细无声中令孩子们不断增进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增强对家乡的情感认同。
“传统文化的传承并非一夕之功,需要持之以恒的努力。”曾旭晴倡导,将传统文化教育与学校日常教学相结合,丰富“实践学时”和实践教学方式,把传统文化教学与语文、历史、音乐、美术等课程有机结合,注重在文化课、艺术课教学中嵌入与知识点相关联的传统文化知识。
开设5G新课堂
助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的战略部署,为义务教育发展指明方向。作为泉州市窗口学校,我们要勇当促进均衡发展的排头兵。”今年全国人代会闭幕后,曾旭晴感到肩膀上有了更重的责任。她主动履职,力促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在市教育局的指导下,带领晋光小学教师团队继续深入高效推进“5G+专递课堂”试点工作,信息赋能打造联盟校共享课堂。
今年3月15日,泉州市晋光小学携手11所联盟校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举行“名优校+”教育发展共同体2024年春季教学联研活动。曾旭晴带领学校的5G教研团队与联盟校教师代表、西藏昌都市洛隆县第一小学教师代表共100余人齐聚一堂,线上线下开展形式多样的双联动。据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晋光小学共开设了400多节专递课,惠及34个联盟校班级1647名学生。
常年扎根教育一线,曾旭晴深谙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的重要意义,她积极发挥示范辐射作用,早在2009年就主动到农村学校支教,组建泉州市首个办学共同体;坚持到省内外乡村学校送教送培,被省教育厅聘为援藏讲师团成员,赴西藏林芝等地开展讲学送教;应邀为马来西亚、新加坡、菲律宾等国内外教育同行举办专题讲座近百场次。“未来,我们会全面扩大优质资源的辐射面,促进城乡教育更为均衡、更有质量地发展。”曾旭晴表示。
来源:《泉州人大》杂志2024年第4期
作者:颜雅婷